学国画牡丹
郑禹林著
内容提要: 画牡丹除学习借鉴他人之外,深入生活,多观察多写生是重要环节,临摹与写生两不可缺,孜孜不倦,才能得心应手,落笔生意盎然。本书是写意牡丹的入门篇,主要讲述小写意牡丹的画法。此种画法既讲究造型,又讲究笔墨,雅俗共赏,形神兼备,画牡丹从小写意画法入手,有事半功倍之妙。
花的基本画法花头的画法牡丹花有各种类型,但一般入画的以重瓣花为多。花头有初开、半开及盛开等各种形态,有正、侧、反、俯、仰等不同方位。其外形一般近似圆形或椭圆形,花瓣--般内紧外松,内层包紧,外层展开,外层花瓣较多,似齐而非齐。花心部有维蕊和雌蕊。雌蕊位于花朵中心,形如石榴,多呈青绿色,雄蕊在其四周多为麦粒状,色或白或*。花的底部为花尊,有大尊和复尊两种,大尊紧贴花瓣形如扣盅,一般三片:复曹环生大尊之下,细长如带状,一般为五片,所有花瓣都紧固在花尊之中。粉红色牡丹花头画法
粉红色花头属于浅色花头,色彩浅的花头以白粉调和其他颜色描绘,但白粉应薄-一些,色薄则滋润、雅致。
步:先以曙红加白粉调成粉红,然后笔尖蘸少许曙红,使笔头浓淡自然过渡。笔尖向下,用轻点、轻刷的手法先画出淡红色的亮面花瓣。
第二步:仍用上述色彩调和,但使笔腹上色略深,笔锋再蘸胭脂红,画花中心最浓的部分,同时用深色笔锋调整第--步花瓣外形的.上缘。
第三步:仍用白粉调曙红、笔尖蘸胭脂红的方法,笔锋向下、向内画出两侧的外层花瓣。
第四步:和第三步一样调色,但笔锋向上,画出花朵下部最外层的花瓣。
第五步:花心最浓部分若不够深可再加深。然后用三绿在花中心点出雌蕊,用厚白粉或丝、或点画出雄蕊,再用藤*在白色上加--遍,也可直接用白粉调藤*画雄蕊。画浅色花头也可不加白粉而以水来调淡颜色。其要点是笔上的水分不可太多,否则颜色在生宣上会因扩散太快.而使花瓣失形。色也不宜太淡,色过淡则色不显见。掌握以上两点多加练习,同样可画出很好的浅色花头,画法步骤和加白粉的画法:一样。
深红色牡丹花头画法画深色花头的步骤和用笔方法与画浅色粉红花头样,但有几点区别如下:
(1)画深色花头一般不加入白粉,而用水或其他同类浅色相调。但画受光花瓣时可加白粉,只是用此笔再去画其他部位花瓣时,一定要先洗去笔上白粉,否则很易出现粉气。
(2)画深色花头时,要在花瓣与花瓣之间留些飞白,这样可透气而不致发闷。
(3)画深红色花头的亮面用曙红调朱砂,并加水调淡,再在笔锋上蘸--点曙红进行。而画花中心深部,要在笔锋上再多蘸胭脂,将色彩加深进行。其余部分花瓣,稍蘸胭脂即可。
其他色牡丹花头画法牡丹花品种多,色彩各异,画法和步骤与前面相似,唯色浅的参考粉红浅色牡丹画法,色深则參考深红牡丹的注意事项。紫牡丹:用花青与胭脂调和而成,胭脂量多为红紫牡丹,花青量多则为蓝紫牡丹。*牡丹:用藤*调和少量朱膘,笔尖蘸少量胭脂,若调入的朱鰾多,则为橘*牡丹。绿牡丹:用花青调藤*,笔尖再蘸少许花青(或绿色加墨)。淡绿牡丹,可加白粉调和,较深绿色牡丹,则不加白粉。
花的各种姿态牡丹花在自然界千姿百态,有正有反,有低有仰,有半开有盛开,以下几种为常见易入画的图例。
花蕾的画法花蕾也叫花苞,有小花蕾和大花蕾之分。小花蕾的形状似棉桃,由三片大萼相包而成,其上有五六片带状复尊,小花蕾花瓣尚未露出。大花蕾与小花蕾的结构相同,只是随着花蕾的逐渐长大而张开,并抽出少量花瓣而已。花蕾很有生气,一般皆上仰,少有下垂者。画花蕾一般先画花尊,再画外露的花瓣。花萼色用草绿色(花青加藤*调和),笔腹含色要饱和,笔锋蘸胭脂稍调,笔锋向上点写。先画中间一瓣大專,再画旁边两片大尊,然后画出大尊下的几片带状复專,半干时用胭脂勾尊片的筋络。花萼画完后,即可画张开的大尊上露出的花瓣。
叶的基本画法叶的画法牡丹叶子有“三叉九顶”的特点,即-长叶柄分为3叉,每叉3片叶,共9片叶。每一-长柄叶为一组批叶。每-花茎下有许多组批叶,少则四组,多则十余组。但不是每组批叶均为9片叶,越靠花头的批叶,叶片越少。如在靠花头的部位仅为1片叶,其下一组批叶为3片叶,再往下为-组5片叶。牡丹叶顶部一叉较大,根部叉较小。最常见的画叶方法: 步:用含适量水分的大羊毫笔或兼毫笔先蘸藤*后蘸花青充分调和,再醮一点墨色,使之从黑到绿自然过渡。画叶时应注意叶的结构和形态,用笔要有轻重变化和节奏感,--气画出数组叶子。这样叶子色彩浓淡变化自然、丰富。第二步:待画面半干时开始勾叶筋,一般浓叶用浓墨勾筋,淡叶用淡墨勾筋。但有时为了强调对比,加强装饰效果,淡叶也可用深墨勾。勾筋一般用草书法,执笔可高一.些,这样容易勾出灵动的线条。勾线笔--般可用长锋笔,羊毫、狼毫均可。
枝干的基本画法杆的画法牡丹为灌木,枝干无主枝,常作分叉状,枝干高不过人,粗不过腕。杆赭褐色,表皮粗糙,皴裂很多,老杆多年生成,花虬蟠屈。老杆顶有芽孢,芽孢有两种,一种是老杆顶端未裂开的芽孢,其端尖如小桃:另一种是老杆长出枝茎的芽孢,其形态由并拢变开裂,围在嫩枝茎的基部。枝茎从芽孢中长出,茎端开花,茎上分叉长叶。杆与茎在牡丹的结构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杆是木本,茎属草本。老杆粗糙,分节较多。画老杆可用赭石调墨或纯用墨来画,用笔宜中锋、侧锋并用,行笔时要有提按、顿挫。杆画好后,趁湿还可皴擦及用浓墨点苔,以增加其苍劲感。牡丹枝干还可用勾皴加擦的方法来画,线感更强。初学以硬毫为宜。老杆顶部的芽孢用草绿加曙红或胭脂点出。花芽上生出的茎一-般用草绿来表现,也可再蘸一。点红色来画。中锋用笔,要画出枝茎的圆润感与生机勃勃的气息。杆与茎是画面中线的主体,起着“筋骨”构架作用,是支撑画面的主力。枝干的安排,忌两杆平行、十字形、三股叉、鼓架形等不美的形式。
枝干的几种变化两杆:要注意变化,一般一大一小,一长--短、--曲一一直、--浓一谈等。三杆:要从三个枝干中选一个为主杆,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主杆要有气势,用笔要有力度。另-枝干为辅枝,辅枝与主杆方向基本相同。其作用是加强主杆的力度。再-枝可作为破枝,破枝与主杆方向不同,破枝可破主辅枝的呆板,使画面生动有变化。三杆以上也可按主、辅、破的原则来安排,只不过这时的主、辅、破可能不止一一枝,也可是多枝。
创作技巧构图的要点很多,主次、虚实、藏露、疏密、节奏、聚散等等,限于篇幅,本书仅就纸形与构图关系作一论述,因为这对于初学者来讲非常重要。纸形对构图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条幅上下太长,景物难叠加。横披左右太宽,构图时极易画散。方形四边长短-一样,太呆板,对塑造画面气势、画面的灵动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方形也有优势,就是画面不易散乱。条幅易于造势,横幅易于拓展景物,如百花齐放、长江万里图非横幅莫属。所以纸形与构图的关系是很值得研究的。斗方构图一般将景物集中起来,布置在-一个不等边三角形中,这个三角形可以在纸内,也可部分延伸至纸外。由于这个不等边三角形和方形纸的四边产生很好的对比关系,构图也就易于成功。当然这个不等边三角形必须有缺口,且内有大小空白透气的地方,才能产生美感。方形构图有时感觉景物展不开,线条拉不长,不容易出气势。可将画面诸景物的趋向朝同-一方向,形成一种气势从而产生力度。
团扇构图团面构图基本类似方形,可参见方形构图的有关论述。题字仍像方形构图那样直题、横题均可,但也可沿团面弧写,
扇形构图在扇面上作画类似在不大的横幅中作画,构图注意事项可参见横幅构图的论述。但有三点需指出,-是虽然扇面左右两边是斜的,但画中景物不能画斜。二是扇面上下两边是弧形,布景出枝时如出现弧线不能和弧形纸边并行。三是题字要依形而势,即沿着外边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