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品画丨画说端午

画说端午

齐白石《端午》

文丨吴梦卓

在我国传世的古代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为数不少。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沁入心田。端午节的发端与楚文化紧密相连。楚文化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巫山云梦,幽谷茂林,让人们多一分神思仙念。在文人画家的视野中,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在明代画家朱约佶的笔下,岩下仰天而坐的屈原傲骨临风,摆脱了儒家对屈原的“夫子”化的诠释;近代画家傅抱石笔下,披头散发的屈原望向滔滔江水,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江岸的杂草荒芜、远景的水天苍茫,不免让人诵出《天问》的苍凉歌调;当代画家王西京笔下的屈原,有了更明确的风骨格调,大胆洒脱的勾线与明快清晰的留白,彰显了中国人物画的精湛技艺以及笔墨黑白的独特魅力。这些画充分体现了士人风骨与悲愤情怀,铁骨铮铮的端午粽色渗透着对屈原精神大美至颂的祭拜。

节日不仅仅应当是悲壮的缅怀,也应有适宜的欢快。我们可以想象,楚人在此日身穿飘飘白衣,在江边举行奉粽投江的仪式后,锣声一响,便有了龙舟比赛的欢声笑语。前者是对先人和风骨的传习表彰;后者纯属普通百姓劳作之余的心力舒展。在五月波澜舒缓的江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面对万里江山的壮阔胸怀和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

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有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的习俗。齐白石的《五日吉祥》,艾叶偏倚右侧,菖蒲居左,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粽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齐白石的《端午》里,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的主题。凸现出老人节日的欢愉及生活的热情,诗一般隽永感人。《端午美味图》已是齐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走在5月清晨的山路上,嗅着朦胧晓寐的爽然空气,那种“零露漙兮”“清扬婉兮”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然而,多数人不是为诗而去,而是要赶在太阳升起的一刹那,在山谷中采撷含露的晓艾。《诗经》里有一首《采蘩》,“蘩”就是艾。《本草纲目》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这颇合《周礼·月令》在谈及季夏之月阳气升腾的道理,在古人看来,艾是祝融之神的恩赐。艾的功效有许多,以艾入灸可以治风湿筋佝;陈年老艾可以治一切夏季流行瘟疫。于是,在平民百姓那里艾成为驱*的“钟馗草”,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也演变为一种求得健康、驱除瘟疫的民间符号。每当端午这一天,长沙大街小巷充斥着叫卖艾草的声音,人们买回一束艾蒿和菖蒲,回到家里挂在门前……

齐白石《五日吉祥》

为中华文化所折服的西洋画家郎世宁,也来凑端午的热闹。温润厚重的青瓷花瓶、瑰丽华美的夏日之花,衬着青青的艾叶,透出繁荣的五月景象。几枚古铜色的包粽、一盒花果,画面烘托的是“富贵吉祥”的安康知足。

一枚粽叶,将自然、季节、人生包合在一起,成为衣食,成为健康,成为文化,成为生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pple4-chn.net/afhhy/445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