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赵杰 众所周知,赵无极在经历其艺术的三大阶段之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融贯中西的抽象表现。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其运笔的韵味上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崔瑗《草书势》)”在赵无极的抽象绘画作品中,具有“飞移”“奔驰”之感的书写性笔触无处不在,这正是中国传统书法中草书所给人的审美体悟。 赵无极自年到年去世,一直在法国生活和创作。这段时间,他迅速汲取西方各流派的绘画技法,是其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年,赵无极受到了保罗·科利作品的启发,于是在他最早的抽象创作中常常出现一些类似甲骨文的符号语言。之后他开始尝试西方多个流派的绘画技法,自20世纪50年代后,他的画面逐渐背离具象的物象,最终走向了越来越纯粹的抽象。 赵无极出生于北平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中书画收藏颇多,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赵无极的抽象创作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东方文化的色彩。就像他说的,“人们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两个传统。”“虽然我加入了法国国籍,但是我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 中国草书和西方抽象,首先从外观表象来看,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简”。草书脱胎于隶书,在结构上简化省略,运笔上化方为圆,以转代折。东汉前期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中有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中不矩,圆中不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也就是说,草书一改过去隶书平行对称的书体,书写便捷却保留文字符号本来的含义。“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崔瑗《草书势》)。与中国画中的“写意”相似,草书经历西汉时期的“章草”、东汉的“今草”,发展到唐代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与草书的“写意性”对应的是西方抽象的“简化”,蒙德里安说:“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少地使用现实的元素,才可以接近艺术的灵*,因为现实和灵*是对立的。我们在抽象艺术中找寻自我。艺术应该高于现实,否则对人类没有价值。”就像草书经历一次次的提炼一样,抽象绘画从以塞尚为代表的立体主义时期,“通过圆柱体、球面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到 批抽象艺术的探索者,以康定斯基为代表,在他的著作《点、线、面》中,把绘画的全部内容归结为“色彩”和“形式”。他们摒弃在绘画中客观地“再现”具象主体,而是通过点、线、面、色等元素的交织组合来创造美感和表达感情。所以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在发展历史过程和实际追求的效果上,体现出“提炼”“写意”的共性,甚至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其次从表现性来说,不难发现,中国草书和西方抽象这两种表达语言的共性——诉诸情感的直观性。他们这种情感的宣泄是张扬的、感性的、与观者保持近距离交流的。特别是“狂草”这种体式,艺术家通过书写来抒情达意,表达自我的生命体验。草书凭借其“畜怒怫郁”的笔势,削减了字体原有笔画的数量,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表现的空间。《草书势》中“若山蜂施*,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指出草书流畅、曲折、回旋的运笔,进行着精神淋漓尽致、自由奔放的表达。西方现代绘画在进入纯粹的抽象之前,已经出现了用绘画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家和作品。文森特·梵高用激昂的笔触传达着内心,爱德华·蒙克用扭曲的形体表达紧张,亨利·马蒂斯用鲜艳的色彩表示激动。在众多先行者的影响之下,后生的抽象绘画也伴随着“准确地描绘不等于真实”的口号存在和发展。康定斯基说:“抽象画家接纳他的刺激,不是从任何一个自然片段,而是从自然整体,从它的多样表现,这一切在他内心里积累起来,而形成那个作品。这个综合性基础,寻找一个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就是‘无物象的’表达形式。抽象艺术比自然物象更广阔、更自由、更富内容。”抽象艺术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又被称为“几何抽象”和“理性抽象”。画面中出现的主要图示特征是有规律的点、线、面和肌理,交错重复体现抽象的数理精神。与之相对的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热抽象”,又称“抒情抽象”,其画面所呈现出的是更加自由的点线面组合和看似无规律的色彩运用,“热抽象”中艺术家情感的宣泄更加奔放、热烈和直观,康定斯基称其为“从内在需要出发”“内在因素即感情”。 就像赵无极作品《29.01.64》,肆意的笔触从上到下在画面中游走,运笔的虚实、笔力的轻重、走笔的疾缓、转折、停顿、回旋,虽然没有中国文化符号的具体描画,却渗透着东方“书法式”的笔触。在这幅作品中,他用急速和敏锐的线条肆意挥洒,超越了原有具象固态主体的局限,充满着西方抽象因素的面貌和准则,却无不透露着中国草书的韵味,与画面中的抽象因素相得益彰,“以形写神”“以书入画”。再看他的作品《3.4.60-1.2.69》,深蓝色底色上叠加着一层层浅*色的笔触,“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崔瑗《草书势》),钟繇把书法与天地联系在一起,用天比作笔法,以地喻作书法流动之美,强调运笔的“丰筋”,指字体筋骨丰满健达。回到赵无极作品,他将画面占据主体的笔触进行演化处理,晕染、流淌、覆盖、渗透,苍劲有力的走笔创造出流动在空气中的壮观磅礴的视觉冲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中国的美学思想。 赵无极曾在自传中说道:“中国文化很丰富,当然对我帮助很大。他们说从我的画上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韵味……我的画有西方的味道,也有东方的风格,这是自然的融合。”赵无极的成功离不开西方艺术环境的深刻影响,但东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他的骨子里,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具体来说,在赵无极部分抽象绘画作品中,中国草书的气韵鲜明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西方抽象因素与中国草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