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说到十五阿哥永琰在缅甸打仗,打好这一仗是当务之急。想来永琰长在深宫中,面对此情可能筹措不前,朝中上下要看他笑话,落井下石的也不在少数,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并非草包。
面对粮饷不齐的困境,他心里自有决断。他先赦免了哈图,阿德克新延迟*令,几句“忠肝义胆,不欺不瞒的真将*”肯定了他们克服艰难困苦、牺牲生命的精神,不畏人言把他们升为副将*,安抚了人心;明白朝廷上已经没有什么倚靠后,差遣杨应琚去皇上行在要银子,放言他就在昆明等着,粮饷一天不到,他的大*一天不敢开战,转移地方注意力声东击西;私下里联系两位副将,率两千轻骑连夜出发奔袭铁壁关,打缅人措手不及。
首战告捷,皇上对永琰有这般胆略很是欣慰,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但粮草问题还是行*打仗头等要事。永琰在战报中说到打下铁壁关后,等阿桂大*一到,汇合去打新街,这定然是一场消耗很大的恶仗,粮草供应不上,结果很难预料。乾隆分派一部分兵饷由国库拨出,另外不足的交给和珅去想办法,杨应琚协助。和珅面露难色,乾隆还不等他开口,就堵了一句:“你别叫苦,你做什么事儿,朕给你做主。”和珅也不好说什么,悻悻离开。
和珅对杨应琚大发脾气,杨应琚浑然不知为什么,想当初可是和珅支持了他的建议,永琰在他临行时嘱咐他有麻烦可找和珅,皇上也派他在和珅左右办事。和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言那是皇上天虑深远,做臣子的竭力领会实行,如今国库里除了压库银分文没有,连皇上南巡的日常开销也得腾挪周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尽力维持,他见杨应琚无脑懦弱,为了减免赋税,竟然将边疆星星之火展成燎原之势,更是生气。但也无济于事了,这天大的担子担在了肩膀上,已然骑虎难下。可这银子从哪来?怎么来?这个事情怎么办才能办好呢?
这可真够伤脑筋的。平静下心情,和珅就在鸿福楼设了一场鸿门宴。
安徽铜陵的何大人,云南铜*司夏大人,云南盐*尹大人,报*情围聚一堂。和珅谈笑风生说都是老朋友,不要居官场礼数,但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在打官腔,实则旁敲侧击说明自己对他们有恩有义,又提点他们中饱私囊的事情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让他们先有警惕,害怕琢磨。这个时候又提到了杨大人,顺势说到云南*情现在缺钱,和大人正被拖累。三位大人一听上赶子地奉承和大人对自己的回护,再加上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不敢得罪,就夸口要帮和珅渡过难关。
但一听要四百万两银子,刚才的义薄云天,恩高义厚转眼不见,开始装穷叫苦。和珅一看他们的做戏模样,讽刺他们说:“都快赶上唱戏的了”又突然一震,生气申饬:“糊弄天,糊弄地,糊弄到我头上来了。”明指尹大人官卖私盐,两头收钱,喝花酒一掷千金,何尹两位大人私自挖铜矿,枉法徇私。三位大人一听,今天不扒一层皮是不行了,忙说和珅洞明万里,答应要出这四百万两,说话间还不忘摆明难处,又是说倾家荡产,变卖祖业都不能有这么多银子,怕支出无名所以要签借据,给万两找个由头。
和珅由怒转喜,就让杨应琚签这个字。杨应琚一直在看热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不想锅从天降,就砸在了自己头上,四位大人苦涩难言,这顿饭也是不成滋味。何大人,夏大人,尹大人,个个是从京城阿哥府里出来的胞衣奴才,又怎么会轻易咽得下这口气呢?
和珅把筹到的四百万两,其中三百四十万两让杨应琚先去湖广收购粮草,剩下的六十万两银子采购药品防治瘟疫。可还差的四百万两银子还没有着落,这可怎么办呢?
如今十一阿哥永谨监国,刘墉代管户部要拨银子也得永谨点头。可这永谨品性一毛不拔,又和永琰不对付心胸狭隘,如今以不动压库银为名公报私仇也顺理成章,理直气壮,他更是不会考虑行*打仗的难处。请旨皇上,皇上又好面子不好开口,上朝上言给永谨,他又耍阿哥脾气,撂挑子不干。和珅圣命在身,边境处饥饿瘴气,又因为何夏两位大人告状哭诉得罪了永谨,困难无处不在……
永琰初战告捷和珅巧筹粮饷京中权势勾连明争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