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活遒媚体势逸发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赏析
■高俊领
赵孟頫擅篆、隶、真、行、草,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他曾多次书写《洛神赋》,其中包括元大德四年(年),赵孟頫47岁时为盛逸民所书的《洛神赋》墨迹。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图1),纸本行书,纵29.2cm,横.6cm,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和艺术主张,两个字可概括,就是“复古”。他的书法传承“二王”,此卷《洛神赋》以二王为风范,兼有《兰亭序》和《圣教序》之美感,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在曹植的眼中,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而赵孟頫笔下的《洛神赋》,也唯美到了极致。通篇看去,全卷秀丽规整,讲究风规神韵,如精金美玉,姿媚圆活;单字欣赏,点画完备,骨肉停匀,结字妥帖,轻灵婉转,无一懈笔,恰如洛神凌波微步,气若幽兰。
前人形容赵孟頫书法之美为“花舞风中,云生眼底”“仪凤冲霄,祥云捧日”,正可从《洛神赋》中去品味。元代大画家倪瓒称:“赵荣禄书,为本朝法书第一,此卷行书《洛神赋》圆活遒媚,有褚河南笔意……今荣禄《洛神赋》乃变大令体以真行书之。”元代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元末明初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赏析,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主要有以下四个美学特征:
一、用笔圆转流美,温柔敦厚中见清新,呈现出圆活遒媚之态。
《洛神赋》书风清秀,笔法圆润流畅。线条流动准确到位,点画丰满而富于变化。大多数横画,顺锋起笔,收笔处或用藏锋,或略停后带出附钩,如“所”(图2);撇画笔势舒展,收笔处常很自然地向左上带出附钩,如“余”(图3);捺画有的用藏锋收笔,化为长点,如“波”(图4),有的稍停顿后再带出附钩,如“姿”(图5);有的笔画粗细有致,提按分明,或沉重稳当不刻板,如“惊”(图6);或牵丝轻盈,如流星轻划不飘忽,如“若”(图7);有的方圆并用,以横带点,如“马”字最后一笔(图8);有的弱化了方折崚嶒,增加了“肩若削成”式的温婉;部分字体中锋用笔,收笔多采用回锋之势,呈现出“圆”“拙”“厚”之态。总之,通篇尽在婉转圆融之中,清润浑穆。这些充分展现了赵孟頫用笔精熟的特点。
图2—图8
二、行楷间杂穿插,严整端稳中见洒脱,呈现出飘逸灵动之姿。
《洛神赋》楷中带行,行中带楷,中间用笔,偶用连属,楷行草相互穿插映衬,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小王《洛神赋》在赵孟頫此卷中有所体现,妍美洒脱的风致,用笔轻灵,点画丰腴,连笔轻捷,既有如山水画的厚重,又有如写意画的灵气;潇洒飘逸中有内敛的运锋,端正妍美中俯仰起伏的气势,都呈现出赵孟頫博取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全文34个“之”字(图9),机智调节,各见异趣。清人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图9
三、结体宽绰松活,内敛柔美中见风骨,呈现出骨肉停匀之神。
《洛神赋》筋骨内涵,点画遒劲,外柔内坚,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如“云”(图10)等字。把极难安排的字形,统一在宽博方正的框架内,妥帖可人,如“仿佛”(图11)。多处可见其偏扁带有古意、略微右斜的字势,如“言”(图12),有意将第一笔横画拉长,整个字向右上倾拉,使字体重心偏离中心。这些都是赵孟頫独特的书法风格。
图11图12
四、章法疏朗匀称,对比统一中见中正,呈现出和谐“中和”之韵。
《洛神赋》纵有行,横无列,用笔粗细、浓淡的变化丰富,上下左右呼应,气脉连贯成章,全篇和谐统一,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呈现出雍容典雅、温润平和的庙堂气息。这正是赵孟頫极具晋韵、唯美艺术追求的代表,也是他力追“中和”的审美理想。
《洛神赋》全篇字字珠玑,精美绝伦,好像一首由洞箫吹奏出来的恬静、悠扬、飘逸的乐曲,又似一个编织得十分严密完整美丽的故事,情节耐品,毫无破绽,带领我们步入其神圣的境界,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书法美、文学美与格调美的相互协调统一,不愧为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