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办事、工作变得秩序化、规范化。郭沫若对此有精辟的见解:“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则,这样对养成好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精枝大叶,独断专行,最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书法练习的过程,就是要求学习者有条理、有秩序地使用书写工具、规范书写的过程,就是掌握各种书写要求的过程。在严格的训练之中,从身体的姿式到执笔、运笔,点画的书写、结构的安排,都须符合一定的规矩,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正是在这种不间断的训练之中,也训练了人办事的条理性。(二)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学习书法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需要长期不懈的练习。它的不间断性,正如逆水行舟,稍一懈怠就会退步。而学生每日的文字书写恰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了培养和锻练。这也正是学校教育中应当达到的效果。(三)可以培养人观察事物的能力古代书家的书法风格各异,而要真正把握住他们的特点,初学者往往通过不断的比照临习,从而把握其不同的特点。面各种书体独特的特征和变化,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在书法练习的训练之中,通过反复的观察临习,逐渐由粗到精,深刻体察古代法帖的精神风韵,从而把握某一体势的风格面貌。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之中,人的观察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四)可以培养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法帖的字数都是有限的。学习书法如果不动脑筋,即便临习得可以乱真,也未必能够运用自如。帖上有的字,可能运用起来较容易,而帖上没有的字,运用起来可能就会捉襟见肘左右为难。而古人每云“得前人法书片页残纸即可名字”,就是说他们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通过对古人经典法书用笔结字、取势、章法安排的分析,归纳并掌握其各种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书写实践。在这样的训练之中,慢慢进入领会法帖、把握规律、运用自如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亦即人们常说的“出帖”,如此的目常反复练习潜移默化,应变能力必然得到提高。(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审美能力书法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它多变的造型结构和点画韵律,具有很丰富的审美因素。一支毛笔,几个点画,可以塑造出各种体式、各种造型、各种风格和流派的书法作品。数千年来,我们的先贤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书法珍品。它使许多人为之痴醉人迷。在书法学习和训练中,不仅可以获得实用的技能,而且通过欣赏和讲解分析优秀作品也能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素质情操因而得到提高,从而使人能够时时珍惜美.爱护美,追求美,进而影响终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书法是无形的画,是无声的音乐。它那优美的内在的律。不具是凭视觉感受,更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在实践中去体验。任何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反映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或平和,或激昴,或雄强,或优雅;或似潺潺流水,或如铁骑突出。这种感觉需在书法的砺练实践中,逐渐体会。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美创造美。我们的先贤在使汉字不断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同时,没有放弃对汉字美的追求与开掘。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文字能够把实用和审美结合得如此完美自然。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浪漫情怀。从篆书到后来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以及各种风格流派,汉字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化,不断地使各种字体变得规范和美观。追求汉字的表现力,创造汉字的美,正反映了他们对汉字的珍重和热爱。因此在书法训练中,必然会激发出学习者对汉字的认同、热爱和珍惜,也必然会激发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不能设想,一个对祖国文字缺乏起码的认知和把握的人,会有怎样的情操和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书法热潮,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可见国人大众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与此相适应,各级各类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古代法帖、音像制品和研究专集,成果斐然。这些都为书法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为了推动这种书法热的持续发展,各种规模、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书法比赛、展览也不断举办。书法专业的报刊、杂志,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如上海的《书法》、北京的《中国书法》、湖北的《书法报》、河南的《书法导报》、天津的《中国书画报》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为了使书法的学习研究及诸项活动更有计划、有秩序、更加规范地开展,全国各级书法组织也纷纷建立。不少书法方面很有造诣的优秀人才,参与了书法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工作,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国家在书法的科学建设和教育上、也给予了必要的重视。7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率先开始招收美术方面的书法硕士研究生,80年代中期首都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了中国书法专业,十几年来从专科本科、硕士发展到博士和博士后,完成了书法高等教育的完整序列之后,全国多所高校也相继开设收法专业。大学书法教育的开设,对高层次书法人才的培养和书法的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各项书法工作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后备力量。令人不解甚至担忧的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汉字书写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地方的学校里,书法课仍付缺如。在北京市小学教学中,书法课每周仅占一课时。即使如此,在很多学校还经常被挤占。写好汉字,是对一个文明的中国人起码的要求,是一举数得的绝好教育方式。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个有文化的人,如果写一手好字,能倍受人们的尊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正反映了我国人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对书法美的认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这种认同,是提高我国整体文化素质的良好基础,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大好时机。根据以上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书法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写字问题,而应当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必修课之一。陈云同志指出:“要重视毛笔字的训练,要把写字课作为小学的基本课,严格要求。在今后很长时间里,汉字仍是我们重要的书写文字。因此,让孩子们从小把字写好很重要。”文革以来对书法教育的忽视,实际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祖国文字与起码文明标志的基本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设计上的失误。然而文革后,各中小学转向应试教育,依旧没有能够将书法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在基础教育中不少小学仍然未开书法课。或虽有书法课,也是形同虚设。很多学校里不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不重视专业老师的培养,以至造成了书法教育青黄不接的现状。面对21世纪高科的挑战,我们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不可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谁能设想北京街头挂满英文牌子那该是多么令人悲哀的情景。我们希望这门中华文化不可须臾或离的汉字书法教育课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保护好民族文化的这一方净土,把书法作为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加强领导,使这门优秀的传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播扬,以无愧于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