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智优学教育
-10-:52北京成智优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在这个方子里面,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甘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部位,主要在脾胃,如果是水湿引起了脾胃的功能异常,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腹泻、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甚至说 的也是出自局方的不换金正气散,就是这个平胃散加上藿香、半夏而来的。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方子是治病攻邪的方剂,并不是保健的,所以不能没事儿拿来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用的时候,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方子效果非常快,如果一两天见效,则才能继续使用,如果不见效,说明一定方向不对,就要重新思考。
而且水湿去除之后,还需要用参苓白术丸等补脾的药物来滋补一下,因为平胃散祛湿的力量很大,但是滋补的力量不足。
因此此方辛燥,所以孕妇忌服。
这里,我给大家讲的是一个祛湿的思路,讲的是自己的一点心得。大家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比较相似,可以找附近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能否使用。但是最终的水湿的去除,一定是需要依靠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保证的,这是大家必须牢记的。
另,网络上没有办法诊病,如果仅仅根据口头叙述分析病情,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大家有问题,请咨询本地的中医,这样可以做到四诊合参,可以不耽误病情,希望大家了解。
中医治脾虚的专药!补脾气,去脾湿,化解脾虚杂病此时此刻,华灯初上。
我书房外,是滚滚车流。
我书房里,却一片静谧。
我要做一件事儿,就是用心地告诉你,中药世界里,用于治疗脾虚证的, 的一味药。
它就是白术。
我说不清楚,这是我第几次和你聊白术了。但每一次,我都心怀别样的情感。
白术,对中国人,功莫大焉。
闲言少叙。我和你说一张,关于白术的医案。它记载于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话说古时候,有这么一个人,从小就有心气不宁的毛病,时不时感觉心里头扑腾扑腾乱跳。尤其是劳作、费神的时候,这种感觉十分明显。
此人用过不少药材。酸枣仁、远志此类养心血安心神的药材,不知道吃了多少,但效果都不好。
有这么一次,他到朋友家里去。恰巧,朋友请一位高人来“扶乩”,也就是做占卜。请来的高人,叫做“纯阳真人”。他一看,连忙跪倒在地,请求“纯阳真人”赐方,解决他的难题。
纯阳真人仔细询问后,说,你的毛病看似在心,实际上是在脾。脾属土,心属火。心火生脾土。心是母脏,脾是子脏。脾气亏虚,于是子食母气,连累你的心跟着遭殃。所以,你要补脾,不能光顾着补心。原话是:“此证现于心,而其原出于脾,脾虚则子食母气故也”。
怎么办呢?纯阳真人思量再三,给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用“炒白术常服之”。
炒白术,是白术的炮制品之一。炒白术补脾的功效更好。通过补脾,增进气血的运化和输布,从而令心气心血更加充足。
怎么服,医案里没写。但是我看,很可能就是水煎服。白术这个药,一般就是煎服用的。
结果如何?医案记载,患者“试之果验”。
纯阳真人,到底是不是中医,这谁都不知道。但是,人家用白术来补脾养心这个事儿,从中医角度看,确实是可行的。比如说中医方剂归脾汤,其实质,就是健脾养心。
怎么样?一个小故事,让你见识到白术的厉害之处了吧?
说起来,这白术,最初载于《神农本草经》。白术还有一个亲戚,叫苍术。这是两味药。但在《神农本草经》里,苍术和白术不分。到后来的《本草经集注》,人们才开始单独研究白术。
正如我标题所言,白术是一味补脾虚的专药。它性味甘、苦、温,入脾胃二经,“乃扶植脾胃之要药也”。
首先,它可以补脾气。有些人,脾气不足,导致四肢乏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规律、舌质淡、脉细缓,连说话的声音都微弱。这就是脾气虚弱,不能生化气血了。这时候,用白术补脾气。
还有的人,脾气虚日久,发展为脾阳虚,动不动就腹部冷痛,四肢不温,喜欢热饮,一点凉的都受不了,舌淡苔白,脉濡弱,这时候可以用白术。白术,补脾气,温脾阳。
也有的人,因为脾虚,导致吃东西不消化,导致自己腹部胀满、呕恶、厌食、嗳气反酸,舌苔厚腻,脉象弦滑,这时候也可以用白术。
脾气虚,还能导致人顽固腹泻,经常肠鸣,便溏,一天上五六次厕所,大便里有不消化的食物,平时则容易腹胀,尤其是饭后,胃脘不适。舌淡苔白,脉象缓弱,精神疲倦,这个时候可以用白术来健脾、燥湿、止泻。
脾气虚,也容易让人血压低。这类人,属于气血生化乏源,无法供应到头面上去。整个人在低血压,眩晕的同时,少气懒言、身体倦怠、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脉虚弱。这时候,可以用白术健脾益气,升压止晕。
当然,脾虚,运化失常,还可以让人津液聚而成痰,形成所谓痰湿体质。典型表现,就是脉滑,舌苔浊腻或者白厚而腻,身体倦怠沉重,多痰,咳痰不爽,脑袋晕沉沉的,恶心欲呕,胸闷、腹胀,有些人还体胖超重。这个时候,可以用白术。白术燥湿健脾,有利于化散痰浊。
脾虚的人,还容易身体浮肿。浮肿,容易出现在下肢。虽然不算严重,但自己能感觉到异常。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下注所致。这类人,往往身材肥胖或者超重,脉缓弱、舌淡少苔,便溏,面色不佳。这个时候,用白术可以健脾燥湿消肿。
脾虚能引起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呢。脾虚,气血不旺,卫外之能虚弱,所以人容易感受风寒湿痹,以及寒湿腰痛。前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同时,还体倦乏力,精神倦怠,舌淡脉弱。生活工作环境潮湿的人,容易如此。这时候,可以用白术。后者,则多舌苔白滑,脉濡缓,腰部发凉,发沉,甚至发麻,骨节肌肉酸痛,阴天下雨时加重。这时候,可以用白术。
还有的人,因为脾气虚弱,卫外之能下降,导致容易出汗,特别爱感冒,身体稍有劳作就出汗,而且伴随劳倦神疲之态,舌淡,脉细弱。这个时候,也可以用白术,达到固表自汗的目的。
你看,脾虚导致的问题,不少吧?其实,还不止这些呢。而所有和脾虚有关的杂病,从理论上来说,通过白术,都有调养的可能。
那说了这么多,白术怎么用才好?
严格说,白术和其他药材配伍,或者放在方剂里头用, 。但是呢,咱们老百姓,不懂那么多,而且操作起来也不太方便,那我就告诉你一些最简单的办法。比如说,白术泡水。
取白术9克,掰成小碎块,放在大水杯里头,反复用沸水冲泡。上下午各一剂,注意要趁热喝。这里的白术, 是麸炒白术。麸炒白术可以缓和白术的燥性,健脾之效更好。如果实在弄不到,一般的白术饮片也行。
当然,如果你有时间,能把白术放在水中煎煮着服用,更好。白术的传统用法,就是煎服。
白术和其他药材搭配用,更好。白术和茯苓一起泡水喝,祛湿效果更好。
白术、苍术、泽泻、茯苓,四味药各取9克,研成粗末,放在水杯里头用沸水冲泡,代茶饮。这个对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肥胖、下肢浮肿者来说就很适合。
白术3克,麦芽5克,神曲3克,陈皮3克,四味药放在一起泡水喝,对于脾虚导致的腹胀、食积、恶心、欲呕有治疗作用。那些暴饮暴食,到 一吃就撑,一撑就胃胀难受的人,比较适合这个办法。
当然,白术也不是谁都能用。阴虚、燥渴、气滞、肝郁、舌红、苔*、易怒,容易上火的人,都不要用。感冒发烧的人,更不要用。
嗯,关于白术,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我脑子里有什么,都给你倒出来了。
总之,你记住,白术是一味治疗脾虚的专药。在所有此类药材里,它是排行老大的。如果我们真的为一些脾虚证所困,或者觉得自己有脾虚的倾向,那不妨用一用白术。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养生妙药。我们作为后世子孙,不可以不在乎。
健脾燥湿的名方
在脾胃病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病因是湿邪困阻,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病遂至。治疗这种类型的脾胃病,关键是健脾除湿,这时候有一个方子就派上用场了。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这个名方——
1
名方导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五斤,厚朴、陈皮各三斤二两,甘草三十两。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合甘四味宜,除湿宽胸驱瘴疠带,调和胃气此方施。
苍术,味辛苦温,主湿痰留饮,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陈皮,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
燥湿、健脾、消胀。
湿阻于脾,脾失运化水谷精微,胸腹胀满,不欲饮食,甚至反呕,或有脾虚泄泻,嗜睡,舌偏淡,苔厚腻。
水煎煮,空腹温服。
方中苍术苦辛气烈,主脾胃湿邪,能除胀满,重用为君药,起燥湿除满之效;厚朴为臣药,温中益气,消痰下气,主胀满及胸中呕逆不止;陈皮为佐药,味辛温,主胸中逆气,利水谷;甘草为使药,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燥湿除满之功。
若湿邪偏盛者,加佩兰、砂仁、豆蔻以化湿;若呕逆上气者,加沉香、刀豆下气止呕;若脾虚泄泻者,加白术、白扁豆健脾化湿以止泻。
2名医心悟
刘渡舟心悟平胃散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备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可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连泻心汤相合;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与小柴胡汤相合疏利肝胆气机。
晁恩祥心悟脾之为病,强调要“投其所好”,以平胃散加减,同时考虑胃土之所恶,酌加益胃生津之品。脾胃病除单纯的脾病和胃病外,尚有脾胃同病。对于脾脏胃腑同病,晁教授强调用药中庸和解、脏腑兼顾;病机认识强调多脾虚胃热,虚实错杂,虚在脾,实在胃。因脾为阴湿之土,其为病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胃为阳燥之土,其为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伤寒论》中太阴病提纲证为脾气虚寒证,而阳明病则是胃家实证。脾胃同病多表现为脾虚胃实,具体证候主要是(脾)气虚胃热和(脾)阳虚胃热。无论是脾气虚弱还是脾阳不足,湿从内生,脾所恶的病理环境都是存在的,故治疗时必须立足于燥湿健脾。(脾)气虚胃热证表现为:胃脘痞满,恶心,纳差,倦怠乏力,口干,大便溏薄,舌苔*腻或白腻而干,舌淡或红,脉濡数,加*参、白术、茯苓、半夏、*连等。其中半夏不可或缺,因半夏既能燥湿健脾,又可降逆和胃,一味半夏兼顾脾胃。胃为燥土,清胃热理应予甘寒之剂,因甘润生津为胃之所喜,《伤寒论》中阳明经热证用甘寒的石膏、知母而不用苦寒之*芩、*连理即于此。但晁老认为,脾虚胃热同时存在,清胃热则不宜甘寒,甘能助湿,为脾之所恶,当用*连等苦寒之品,以寒清胃热、以苦燥脾湿,体现了脾胃兼顾、中庸和解的寓意。对于脾阳虚胃热证,表现为:胃脘痞满,恶心,纳差,喜暖怕凉,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口干口苦或口渴,舌胖大有齿痕,苔*或*腻,脉沉细数,加干姜、附子、半夏、*连等。以平胃散加减治疗脾胃病,主要依据的是脾为阴湿之土,喜燥恶湿;胃为阳燥之土,喜润恶燥,以及《金匮要略》“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的理论。治疗目的就是通过顺应脾之所喜(燥)、远其所恶(湿),迎合脾土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达到脾气健而胃气和的目的。3名医医案
赵某,男,43岁。年7月20日初诊。素嗜饮酒,近年尤好啤酒,3年前出现胃脘痞满胀痛,无规律性,纳呆,口中乏味,嗳气泛酸,腹胀便秘,舌苔白腻,脉滑。钡餐透视示慢性胃窦炎。证属湿困中焦,脾胃不和。治以祛湿健脾,消胀散满。
平胃散化裁:苍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炒谷芽15克,麦芽15克,莱菔子15克,枳壳10克,煅瓦楞子15克,生大*6克(后入),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5剂症状明显减轻,仍腹胀纳少,嗳气泛酸,去生大*,加木香10克,砂仁6克(后入)。继服5剂,诸症皆失。钡餐示胃、十二指肠无异常。嘱戒烟酒,少食生冷辛辣。
按语:患者嗜酒,湿浊内生,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故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口中乏味;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故嗳气泛酸,积滞脘痛,大便秘结;舌苔白腻,脉滑为湿浊之象。以平胃散祛湿健脾、消胀散满,并配伍炒谷芽、麦芽健脾益胃,煅瓦楞子抑酸,莱菔子、枳壳、大*除胀消滞、下气通便。
解读名方
名方者,大医所创,卓有良效,经久不衰。名医者,多嗜名方。名医历经几十年临床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是中医的临证精华。多方位解读名方——
《名方·名医临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