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的草书经典寄边衣诗,虽然只是拓片

怀素

这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僧人怀素,用草书笔法书写的自作诗,拓片名为《裴说寄边衣诗》,尺寸31×52厘米,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还不是书法真迹,只是一张书法的拓片,却被视若珍宝,可见怀素的书法声名远扬。

怀素《寄边衣诗》

怀素的书法到底有多么经典,可能不学书法的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学过书法,但是不懂草书的人,可能也没法去理解。只有深度涉猎草书,才能明白为何在唐朝的草书界,为何会留下“颠张醉素”的赞誉。所谓的“颠张”就是唐朝的大书法家张旭,后世称“草圣”,冠以“唐代三绝”之一。

怀素《自叙帖》-1

怀素能与张旭年龄相差甚远,应是父子的辈分差距。在书法名家辈出的顶峰时期唐朝,怀素以僧人书法的面貌呈现给世人,给人以“清秀之神,淳穆之气”的感觉。相信熟悉草书的朋友们都曾临摹过怀素的《自叙帖》,其笔法之狂放,结字之变化,令人称奇,誉为草书中无法逾越之经典。

怀素《自叙帖》-2

在以往的文章中,研究僧曾详细地介绍过怀素的其人其事,这里就不作过多赘述。我们且来观看这幅世人知之甚少的《寄边衣诗》拓片。

怀素《寄边衣诗》局部-1

残卷释文:……钩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时时举袖匀残泪,红笺漫有千行字。书中不尽心中事…

怀素《寄边衣诗》局部-2

关于这幅书法拓片的资料,特别的缺少,世人唯独知道其被收藏于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现存的不但不是真迹,只是拓片,而且是残缺的。经研究僧的追溯考究,怀素确实是写过《寄边衣诗》的草书书法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西泠印社年组织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春季拍卖会,会上,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临怀素“寄边衣诗”》,被以万元整被拍出。

董其昌临摹怀素书法《寄边衣诗》

由此可以推断,在明代的时候,怀素的这幅书法,无论是真迹还是拓片,最起码还是完整的。我们来看董其昌的这幅临摹怀素《寄边衣诗》书法的内容和款识:

深闺乍冷开香箧,玉筋微微湿红颊。一阵霜风杀柳条,浓烟半夜成*叶。重重白练明如雪,独下闲阶转凄切。低(祗)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时闻塞雁声相唤,纱窗只有灯相伴。几展齐纨又嫩裁,离肠恐逐金刀断。细想形仪执牙尺,回刀剪破澄江色。愁捻银钩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时时举袖匀残泪,红笺漫有千行字。书中不尽心中事,一半殷勤托远使。

款识:秦中刻碑有张长史不全千文及怀素书寄边衣诗,虽似狂怪,实二王。时所未见也。董其昌临并题。钤印:知制诰日讲官(白)董其昌印(白)

怀素画像

遗憾的是,历史的尘埃并没有放过怀素的书法。我们至今只能看到这幅残卷的拓片。从残卷,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怀素在书法表达中的情感波动,诚如宋代书法家米芾对其的评价: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又如宋代书法家*庭坚对其的评价:张旭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参考文献:

[1]刘涛.书僧怀素的籍贯[J].读书,(10):23.

[2]王延智.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以《自叙帖》为例谈怀素草书的欣赏[J].江苏教育,(69):30-32.

[3]李佳骏.浅析怀素草书的空间形式——以《自叙帖》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10):40-41.

作者:书法研究僧

原创文献,版权受保护;研究不易,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pple4-chn.net/afhhy/644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