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歌——《情梦广府》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其中就包括具有广府特色的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和龙母文化。两千多年来,龙母是“真、善、美、德、勤”的化身,引导着人民向真、向善、向美、崇德、勤奋。“母仪龙德,四海朝宗”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体现着民族亲和凝聚力的信仰核心。
四海朝宗,龙母文化耀南国
西江自广西梧州进入广东境内,流经封开县,进入德庆县境内。湍急水流给沿岸带来巨惠的同时,也经常给沿岸居民带来灾难。在古代,西江流域的水患频繁发生,据历史记载,自宋太宗到清朝光绪皇帝的多年间,德庆地区就发生过70多次大水灾,独具岭南特色的龙母文化应运而生。龙母不单是德庆人民的信仰,也是珠三角乃至海外华人地区的重要精神信仰之一,每年龙母诞辰是珠江流域地区十分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据《悦城龙母庙志》记载,龙母姓温,生于楚怀王辛未年(公元前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年)。龙母原是广西滕县人,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父母将她放在一个大盆里,放在西江上漂流,被德庆程溪一个姓梁的打鱼人拾起收养,龙母长到十几岁的一天,在西江河边拾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从此她便养了这五龙子,因而人们称她为龙母。△育龙成母(摘自《龙母传奇》画册)龙母能耕能织,能渔能牧,能预知风雨,能医治百病,能消灾解祸,能保境安民,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龙母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的女中英杰便为她立庙,岁岁祭祀。而一些史学家认为,龙母是母系氏族社会西江流域的部落首领,是西江流域龙的传人的始祖。
人们对龙母的崇拜体现了一种寻根认同,缅怀祖先,眷恋故土的情感,体现了一种本根文化和“龙”的文化。龙母信俗主要有三大内容,其中包括了故事传说、民间习俗和祭祀仪式。此外,龙母信俗还包括了围绕龙母信俗所作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反映龙母信俗的碑刻、雕像及相关文化遗存。
△悦城龙母诞(陈剑彪摄)
德庆龙母文化的核心是以“仁慈”、“母仪龙德”养育五龙子成才和“孝亲”“仁德”信仰,被誉为“西江神源”,至今影响西江流域、珠三角、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已成为民间习俗。悦城“龙母诞”自秦以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岭南独具特色的龙母信仰。人们在诞期通过举办酬神祀祖、竞艺竞技、歌舞戏曲、物资交流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而演绎成为岭南地区四海朝宗的最富有影响和特色的民间“龙母诞”庙会,并且还形成了历史传承、民风民俗、文化观念和价值认同等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社会文化学等价值。△悦城“龙母诞”庙会祭祀仪式中五龙祭母(图源德庆县博物馆)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是龙母生辰诞;得道诞是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每年的龙母“贺诞”都会有大批珠三角、港澳地区和广西藤县等地的数万名游客云集德庆悦城龙母祖庙,以传统的民祭方式祭拜龙母,贺诞祈福,德庆方面也有举办一系列缅怀龙母的活动。古坛仅存,岁月沧桑不减煌煌巍峨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不仅是凝聚民族信仰“龙母文化”的民间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座充满文化魅力的艺术殿堂。年,悦城龙母祖庙被选为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年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神奇的建筑技巧,以及“古坛仅存”的建筑艺术成就,使龙母祖庙成为岭南古建筑中的瑰宝。“三雕两塑”便是龙母祖庙建筑艺术的其中一个代表。
龙母祖庙的石雕以山门、香亭的蟠龙石柱 代表性△山门龙柱
蟠龙石柱全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采用了深雕和部分透雕工艺。深雕使玉龙有立体感,活灵活现;透雕使玉龙似跃然而动,腾空而去。
△香亭龙柱细部
深雕、透雕两相结合,使得蟠龙柱整体变得轻盈灵动,让人感到那不是一根沉甸甸的石柱,更像是一条有灵性的、腾腾欲飞的神龙。
“三雕两塑”中
同样享负盛名的建筑艺术瑰宝
——砖雕
在龙母祖庙山门的墙头上,左右侧各有一件刀功精湛的砖雕。砖上镌刻的是“福”、“禄”、“寿”三星,象征幸福、吉利和长寿。同时三星四周还有一些仙花神草,整个图案布局合理,是一幅立体、活灵活现的人物花草画。
△山门右侧砖雕细部
山门砖雕选用的是质量上乘的青砖,运用了圆雕、浮雕和镂空的多层次雕刻方法,使砖雕上的人物形态十分逼真,面部表情清晰可见。尽管历经了近百年的日洒雨淋,其精湛的刀法仍一目了然。
△山门左侧砖雕细部
砖雕俗称“花砖”,在明清时期就已盛行。民间艺人运用凿和木锤以锯、钻、刻、凿、磨等手法,把青砖加工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吉祥内容的图案,作为建筑物上的一种装饰,被广泛应用于祠堂、会馆、庙宇、民居的建筑之中。目前在广东省内,仅在悦城龙母祖庙和广州陈家祠内存有砖雕装饰。再加上熟谙砖雕工艺的师傅现已极难找到,所以龙母祖庙这两块硕果仅存的砖雕就更为珍贵了。木雕是岭南传统工艺之一,
在岭南古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龙母祖庙内每一块
雕刻的木雕装饰都不一样。
雕刻手法有浮雕、圆雕、透雕。同时,庙内几乎所有的木构件都雕刻着历史故事和吉祥图案,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体。
△刘海戏金蟾
龙母祖庙的木雕装饰,以封檐板的雕刻工艺最为突出。封檐板,指在檐口或山墙顶部外侧的挑檐处钉置的木板,主要是用于使檐条端部和望板免受雨水的侵袭,同时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木柱左侧图案《福禄双至》
香亭木柱上的木雕雀替,同样是惟妙惟肖,富于艺术特色。龙母祖庙
高居屋脊之顶的陶塑脊饰,
釉色光亮明丽,极具装饰效果,
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陶塑脊饰又称“花脊”,是通过运用贴塑、捏塑、捺塑、模制等手法,塑造陶泥雕塑后煅烧而成的特殊工艺,专门装饰庙宇、祠堂等大型建筑物。△正殿天井两侧图案《封神榜》
△妆楼前天井东侧《八仙拱寿》由于脊饰位于屋顶,与地面观者的视觉形成一定的仰视角度,所以脊饰都是略微向前倾斜的,参观者从下往上看时恰成平面对视。而脊饰的眼部造型是夸张怪诞而有趣的,在光线的投影下显得协调、逼真,更富有变化。
灰塑也称为“灰批”,
明清时期被广泛的运用在
祠堂、庙庵、寺院、
还有大户人家的豪宅的建筑装饰中,
一般装饰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
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
民间艺人以石灰为灰塑的主要原材料,铜线做骨架,瓦筒为躯干,以草筋灰堆塑造型,纸筋灰细塑表面,再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进行设计,在现场制作。
与陶塑不同,灰塑的造型是透空的,一是为了减轻重量;二是因为岭南地区多发台风,透空工艺能让风从中穿过,减少损坏。
龙母祖庙的灰雕装饰题材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匠人们运用谐音和象征这两种方法,将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祈盼表达出来,寓意简单易懂,直接明朗地与人们进行情感之间的交流。
精妙的设计、
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建筑,
一起来领略岭南传统建筑精粹,
感受龙母文化的魅力吧。
资料来源龙母祖庙、触电新闻、《人文德庆》
编辑郭晓琳
二审甘雪怡郭杏连
三审严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