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那不过是我们酷酷的虚晃一枪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

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

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反脆弱》

1

风中对峙

莫言告诉青年人如何面对艰难

自年“后浪”起,每年“五四”青年节,被称为新世代聚集地的“B站”都会发布一条视频。

今年“五四”,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讲述了“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题为《不被大风吹倒》。

镜头中,莫言不温不火地向青年人朗诵自己手书的信,开头抛出问题:“如果人生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莫言转而向青年讲述了两个自己的故事,一本书,和一个人,“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

一本书,是《新华字典》。童年时,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的莫言被迫辍学,通过《新华字典》认识了大部分生字,陪伴他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一个人,是莫言的爷爷。一次,儿时的莫言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中割草,归程时遇到大风,狂风将车上的草全部刮走,莫言抓住了地上的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吹走。爷爷与狂风对峙着,这令莫言难以忘怀。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生活打倒。”

莫先生的教育朴实有余,新鲜劲儿不足。

与年何冰老师致敬“后浪”和年中学生说教的“我不想作这样的人”相比,今年的视频虽然踩到了面对艰难的心理痛点,但总感觉有点距离和爹味说教。

这是为什么呢?

2

战疫三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孤独

5月的天气,阳光温暖,碧空如洗,但这份美好,却因战疫和居家,令人隔岸观火。

如同花样年华,却遇到了峥嵘岁月,壮志难酬。

“青春有几年,疫情占三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每年的夏天都会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今年,更不例外。

年共有万大学生即将毕业,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创下历史新高。“毕业即失业”的压力盘踞年轻人头上。

即使对于职场中人,也遭遇了“失焦”的人生。

不知道为何,现实已经够残酷了,但近期先是有国产家庭剧《亲爱的小孩》真实还原育儿后的小夫妻状态;后有热播韩剧,真实复制职场青年的“压抑人生”。

近日,韩剧《我的解放日志》热度与口碑一路高涨。

廉家三姐弟的生活稀疏平常,平安长大,工作稳定,父母健在。主人公廉美贞的生活两点一线、平淡无奇、喜欢独处、社交恐惧、极度敏感。

不知何时,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动力。

不想去参加“团建”,不想表现得很嗨,下班后厌烦同事发消息和电话,讨厌谈恋爱,只想独处。

这种虚无感充斥着剧情的开始,细腻而戳心。自己像被什么东西束缚住了手脚。致郁而emo。

是人生的哪一步出了Bug?

既然全剧的核心是“解放”,其实是指年轻人最终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出路,迎来真正的心灵自由。

总之,清淡、温厚,哀而不伤。像极了每个人的一生。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剧情中埋下了很多伏笔。

比如,琦贞在询问男同事如何找到真命天子时,对方说:

“先付出爱,才能得到爱。”

这句话用在生活中,也如是。

类似的段子是,有人不断地向上帝祈祷,希望能中彩票,一夜暴富。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乞求,依然一次未中。

终于有一天上帝急了,对他说:“我真求你了!你能先买张彩票吗!”

“干就完事儿了”,就是这个道理。

3

现在的年轻人,人狠话不多

他们其实做了很多事

讲真,虽然很多年轻人都在说“躺平”、“摆烂”,但事实上,那只是他们虚晃一枪的酷酷的样子。

如同家里将校服怎么也不好好穿、做广播体操永远瞎比划的孩子。

但他们很多人,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能力,带着坚强的内心,不怕跌倒的勇气,坚韧前行。

比如,昨天的热搜是,“90后急救医生在封控区当摆渡人”。

据《新京报》报道,年出生的刚智超,去年毕业后便进入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担任急救医生。初入急救行业,他已经历了多轮新冠疫情。

北京此轮疫情已持续十余天,刚智超在霞光里急救工作站值守,负责社会面院前急救及封控区患者的抢救转运工作。这期间,一半以上的呼叫来自封控区。

不是在救援,就是在救援的路上。这就是刚智超的工作日常。

除了抗疫一线,还有很多志愿者,也是青年人。比如,社区的群里,经常会有年轻人主动报名,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他们是战疫中的中流砥柱,是“全村的希望。”

很多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别人。

在山东济南,张化珂上了热搜。疫情发生后,暂时停工在家的他,无意间得知附近写字楼里被封控了不少“打工人”,便决定为他们无偿送餐,“写字楼里有很多外地来的,让他们吃上点家常菜,就不想家了!”

4

让你难过的事情

总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

如莫言所说的《新华字典》以及逆风而行的样子,很多普普通通的青年人,正在当下,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从最火的“刘畊宏男孩女孩”话题就可以看出,即使被困在原地,男生女生们依然在舍身忘我地健身运动。

有个北京的宝妈,回想起刚刚发生疫情的那段时间,一直居家办公,边工作边看着熊孩子。“很多人都受不了。但是我却把她当成最难能可贵的时光。”

“我开我的会,孩子自己上网课。结果这段时间后,我的厨艺大涨,孩子还知道了我工作的辛苦。以后孩子长大了,希望她记得这段亲密的日子。”

前几天看上海的一个小伙子,确诊医院。

他每天早上准时支起笔记本开始工作、电话会议,撰写方案、逐项沟通……

身边人渐渐的被他感染,纷纷地努力挤回自己的生活轨道,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可能有人会说,呀,不要再来内卷了,被封控、进方舱还要被PUA吗?

但我想说,其实坚持做事情,就是 的疗愈。

看上去琐碎的事情、平常的工作,组成了每个人真实的生活。是 烟火。

当世界已然出现变化,你无可奈何, 的方案就是,看看手里的牌,将它打好。这些眼前的事、琐碎的事,就是你手里的牌。

它们代表着你日常生活的目标感、秩序感和掌控感。

无论是居家办公的妈妈,还是方舱里坚持工作的年轻人,正常处理自己的事,就会依然在自己的轨道上驰骋。

我发现,在战疫当下,那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都有这三个特点。

?目标清晰

辉哥说:有掌控的人生,由一个一个目标构成。从运动、饮食、睡眠、身材、到工作和投资。对每个目标对应的指标持续记录,可视化呈现,动态管理。人生的大部分事情就都在掌控中了。

?反内耗体质

武志红说,内耗的人,想得多,做得少;“反内耗”的人,做得多,想得少。

要想反内耗,就要把内在想法“外化”到现实世界。

这里有2个比较现实的做法,被“得到”CEO脱不花归为“鲁莽定律。”

意思是说:有想法,哪怕不是万全之策,就可以勇敢去做。

①试着从小事着手,行动起来。比如,当有一个小愿望时,我们可以鲁莽一点,去实现它。②和现实构建一种联结感。人之所以不敢“外化”自己的想法,在于他们想太多,和现实有了一种分裂感。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待着无所事事时,经常会严重内耗的原因。

简言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pple4-chn.net/afhpz/281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