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导读第3期斯诺笔下的

图片为电视剧《长征》剧照

主讲教师吴东

《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四(节选)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壮丽的史诗,长征就是中华民族壮丽的现代英雄史诗。年10月至年10月中国工农红*进行了 的长征。红*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了十个省、约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陕西省北部,三大红*主力会师,开启了革命的新征程。

长征过去八十多年了,当年的红小*到今天也是百岁老人了。长征已经成为革命教育的典范,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苦不苦,想想红*两万五”成为鼓舞着亿万人民在一切艰难困苦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永恒动力。斯诺说:“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记叙红*长征的书籍很多,至今已经超过种,影视剧上百集,形成了独特的长征文化,而《红星照耀中国》是它们中的 部。读完原著前四篇,你是否已经被各位历史人物的个人生活及战场上精彩的故事所打动?是否被作者多样化的叙述方式和幽默的语言所吸引?现在一定有更多的问题萦绕在你的心里:一个外国人怎样理解长征,怎样表达长征,中学生阅读斯诺笔下的长征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感受斯诺笔下的长征。

#斯诺记录了怎样的长征?#

-思考-

作为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忠实地记录了长征,然而斯诺并没有参加长征,那么,他对于长征的了解来自哪里?换句话说,他的写作材料来自哪里?

原著选段1

他(毛泽东)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他又告诉我许多其他 的红*战士的故事,从朱德一直到那个把藏有苏维埃*府档案的两只铁制文件箱背在肩上走了长征全程的青年。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69页

原著选段2

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3

据周恩来说,红*本身在这次围困中死伤超过六万人,平民的牺牲是惊人的。整块整块的地方被清除了人口,所采取办法有时是强迫集体迁移,有时更加干脆地集体处决。国民*自己估计,在收复江西苏区的过程中,杀死或饿死的人有一百万。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4

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这里只能作极简略的介绍。共产*人现在正在写一部长征的集体报告,由好几十个参加长征的人执笔,已经有了三十万字,还没有完成。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5

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了去长江的捷径短道。他现在把歼灭红*的主要希望寄托于防止红*渡江上面,妄图把红*进一步驱向西南,或者驱进西藏的不毛之地。他电告麾下将领和地方*阀:“在长江南岸堵截红*乃*国命运所系。”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中国人民抗日 先锋*的部分将领斯诺摄

-点拨-

你也许会问:作为纪实作品,斯诺并没有参加长征,他对于长征的了解来自哪里?难道是自说自话?

他的一部分材料来自毛泽东的谈话,比如选段1、选段2。斯诺冲破了国民*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首先他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手资料。斯诺和毛泽东的谈话时间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有确切记载的如年7月16日,这时离一方面*长征到达陕北还不到一年,红二、四方面*尚未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会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访谈是在一方面*长征刚刚结束,而三大主力长征尚未会师的时候进行的。这个时间离长征太近了,或者说就在长征之中,斯诺采访的是刚刚经历过长征的红*领导人,这些人离长征太近了。比如选段3斯诺采访了整个长征中的红*领导人周恩来。

再比如选段4所说的有关长征的集体回忆录。年8月5日,毛泽东和杨尚昆发出通知,征集关于长征的记载。年10月就征集了董必武、陆定一等人写的两百多篇稿子,作家丁玲参加了编辑工作,据此编辑成书的《红*长征记》到了年终于出版。后来朱德签名送给斯诺一本《红*长征记》,现收藏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此外,斯诺大概还采用了其他方面的资料,比如选段5。

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源使得所记内容丰满而可信。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和丰富性是纪实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

红小*斯诺摄

-思考-

阅读原著第五篇,并重点回顾以下段落,想一想长征的起因和结果是怎样的?

原著选段1

为了他的第五次,也是 一次围剿,蒋介石动员了将近一百万人,而且采取了新的战术和战略。蒋介石根据德国顾问们的建议,在第四次围剿时就已经开始采用堡垒体系。在第五次围剿中,他就完全依赖这个了。“在这个时期,我们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其一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同蔡廷锴的部队联合。其二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御战略。用阵地战对付占巨大优势的南京*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红*无论在技术上或者在精神上都不适合于阵地战。

第五次围剿于一九三三年十月开始。一九三四年一月,在苏维埃首都瑞金召开了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总结革命的成就。我在会上作了长篇报告,大会选举了中央苏维埃*府——就是现在的这批人员。不久以后,我们就准备长征了。长征开始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在蒋介石发动他的 一次围剿刚好一年以后,这一年作战和斗争几乎不断,双方的损失都很大。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2

华南苏区的六年,注定是要成为长征这部英雄史诗的前奏曲的。这六年的历史动人心魄,但是只有零星的记载。我在这里即使要概括地介绍一下也是很难做到的。毛泽东简单地谈到了苏区的有机发展和红*的诞生过程。他谈到了共产*怎样从几百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年轻然而坚决的革命者建立起一支有好几万工农所组成的*队, 到一九三〇年时已经成了*权的争夺者,其威胁严重到使南京不得不对他们进行 次大规模的进攻。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3

从江西撤出来,显然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因此到红*主力——估计约九万人——已经行*好几天以后,敌人的大本营才发现他们已经撤走了。红*在赣南进行了动员,把大部分正规*从北线撤下来,由游击队换防。这种行动总是在夜间进行的。到全部红*在赣南的雩都附近集中后,才下令作大行*,这是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开始的。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4

他们筋疲力尽,体力已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终于到达了长城下的陕北。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日,即他们离开江西一周年的日子,一方面*先锋部队同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已在陕西建立了苏维埃*权小小根据地的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会师。他们现在只剩下了二万人不到,坐下来以后方始明白他们的成就的意义。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点拨-

你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从第四章毛泽东的自述一下子跳到第五章写长征,这两章有什么关联?第四章的后面部分就像是为长征徐徐拉开大幕——蒋介石为什么要围剿红*,几次围剿的情况,红*的胜利和失败。为什么红*要长征,毛泽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便于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长征。正如选读1里,大家读到的那样。

中央红*的长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在选段3、选段4里有两个明确的时间:“这是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开始的”,“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日,即他们离开江西一周年的日子,一方面*先锋部队同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已在陕西建立了苏维埃*权小小根据地的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会师”。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的长征,当时另外两只红*主力还在长征的路上,斯诺即预感到:红星必然照耀中国。

红*护士斯诺摄

-思考-

红*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的困难?红*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红*的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原著选段1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 ,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说令人难以置信,是同中国的那部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而言的,但他们却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 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中央红*)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4页

原著选段2

“红*的胜利行*,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中国共产*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 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3

共产*人现在正在写一部长征的集体报告,由好几十个参加长征的人执笔,已经有了三十万字,还没有完成。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原著选段4

四川*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点拨-

红*为什么会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是斯诺,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斯诺用他的方式尝试做了回答。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特点之一。

选段1在本书 篇,斯诺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不仅斯诺有这样的疑问,“关心东方*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这一连串设问,在后面斯诺都试图提供答案。

选段2是第四篇的结尾,是毛泽东的谈话。斯诺这里用长征红* 的话来作答——红*的胜利来自革命的决心和热情。

图片为电视剧《长征》剧照

选段3从红*写的长征集体报告说起,谈到长征中所体现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在长征的各种困难面前——“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永不言败。

选段4则是从红*的敌人——川*的角度来写红*精神。“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作者甚至不无幽默地想象,“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是的,在那时的中国有句话“吃粮当兵”,当兵就是为了吃粮,而绝不是为了送命,这就是红*的敌人。而红*战士为了理想,为了胜利却甘愿牺牲生命,这是多么地不同啊!这个震惊不只是川*的,也是斯诺的,也是我们今天读长征的意义所在。正像《长征组歌》里唱的那样——“红*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思考-

回顾下面的原著片段,你觉得长征的意义何在?

原著选段1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页

-点拨-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这支队伍与其他队伍的不同在于这支队伍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理想。长征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

这段话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关于长征的一段 论述: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 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围追堵别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间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没有共产*,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是对长征意义的 解说。从斯诺与毛泽东的长谈到他们对长征意义的表述,我们可以猜测:斯诺对于长征意义的认识是受了毛泽东很大影响的。(《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四节选)

吴东

■《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四主讲老师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通过一本书

真正读懂《红星照耀中国》

更多精彩请您阅读

《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1.6

图书简介

《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是为纪实文学经典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专门打造的一本教学、学习参考读物,由语文教育专家苏立康老师担任主编,由在北京语文教育界工作多年的 一线教研员、教师担任编写工作,定位于青少年读者,以名师领读的方式赏析、阅读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内容紧贴语文课程大纲要求,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入手,包含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专业解读、思维导图、考点精练、知识拓展、经典摘抄等,既能帮助青少年读者学习理解原著,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较高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8年4月24日,《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主编、 语文教学专家苏立康老师在“纪念《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8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左二)、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左一)、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右二)、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右一)为《红星照耀中国》80周年纪念“书模”揭幕。

扫码收听更多名师讲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pple4-chn.net/afhzp/444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