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茯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茯苓四逆汤证之第69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8、茯苓四逆汤证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金鉴》云:大青龙证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属实。此条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后之烦躁,属虚。然脉之浮紧、沉微,自当别之。

山田氏云:发汗或下之之后,仍不复常,反生烦躁者,乃亡阳假热之烦躁,与干姜附子汤之烦躁同,而比之干姜附子汤,其证稍异矣。大青龙汤条所谓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者,是也,非实热之烦躁也,宜与茯苓四逆汤,回复阳气。按:干姜附子汤条,是汗、下俱犯之证,此则或汗或下,犯其一者也,观若字可见矣。成无己以汗、下两犯解之,非也。此盖四逆证而兼烦躁者已。

渊雷案:

前条但云恶寒,此条但云烦躁,证候皆不完具也。《金鉴》以已汗下、未汗下,辨烦躁之虚实,山田氏以或汗或下犯其一,辨成注之非,皆拘执文字。须知仲景著书,不同春秋笔削,非可于一字一句间求其义例者。且已往之治疗经过,但可供诊断上参考,若夫决择方剂,自当凭其见证。不汗出者,不必皆实。已汗下者,不必皆虚。汗、下俱犯,与犯其一,又岂得为干姜附子与茯苓四逆之标准哉?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圣济总录》云:治霍乱脐上筑悸,平胃汤(即本方)。

《方极》云:茯苓四逆汤,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四逆汤证而心下痞硬者)而悸者。

《方机》云:治手足厥冷,烦躁者。肉瞤筋惕,手足厥冷者。心下悸,恶寒,腹拘急,下利者。

《类聚方广义》云: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瞤动,烦躁者。

又云:霍乱重症吐泻后,厥冷筋惕,烦躁,不热不渴,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脉微细者,可用此方。服后小便利者得救。

又云:治诸久病精气衰惫,干呕不食,腹痛、溏泄而恶寒,面部、四肢微肿者,产后失于调摄者,多有此证。

又云:治慢惊风,搐搦上窜,下利不止,烦躁怵惕,小便不利,脉微数者。

丹波氏云:《千金方·妇人产后》,淡竹茹汤方后云:若有人参,入一两。若无,用茯苓一两半亦佳。盖人参、茯苓,皆治心烦闷,及心虚惊悸,安定精神。

元坚云:茯苓,前辈称为益阴,余谓渗利之品,恐无其功。盖脾胃喜燥而恶湿,其燥必暧,阳气以旺。其湿必冷,阳气以衰。水谷瘀溜,津液不行,苓之渗利,能去水湿,此所以佐姜附以逐内寒,与理中之术,其理相近矣。

《方函口诀》云:此方君茯苓,以烦躁为目的。《本草》云:茯苓主烦满。盖古义也,凡四逆汤证,而汗出烦躁不止者,非此方则不能救。

《橘窗书影》云:尾池治平女,患疫八九日,汗大漏,烦躁不得眠,脉虚数,四肢微冷,众医束手。时藩医员黑岩诚道者,在余塾,其父尚谦,延余诊之。投以茯苓四逆汤,服之一二日,汗止,烦闷去,足微温矣。

又云:汤岛明神下,谷门佐兵卫妻,年四十许,经水漏下。一日,下血块数个,精神昏愦,四肢厥冷,脉沉微,冷汗如流,众医束手。余与茯苓四逆汤,厥愈,精神复常。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pple4-chn.net/afhzz/572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