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经典自叙帖,如何临摹出神采国展书

《自叙帖》是怀素草书代表作,开篇6行早损,为宋代苏舜钦补书,此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虽然学术界对其真伪有争论,但其展现的豪迈气象亦是可资师法的。

《自叙帖》风格同书论中对怀素书风的描述吻合,其行笔迅捷牵挈、盘宕回环、强调中锋、筋力内含,章法或开或合、或正或欹,其字大者或为其小者数倍,而能融洽妥帖,行间大幅摆动,皆随机生发,几无懈笔,元气奔涌流荡。

国展获奖书法家罗小松临《自叙帖》

那么,要怎么临摹《自叙帖》呢?在临摹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国展书法家罗小松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姿势与速度

临《自叙帖》首要解决速度问题,“兴来索笔纵横扫”“粉壁长廊数十间”的“迅疾”状态,显然不适用于临《自叙帖》。然而传统二王一路心不厌精、毫发毕现的临摹状态也不适合临《自叙帖》。

自叙帖局部

根据我的经验,入手临《自叙帖》,宜用坐姿(熟悉后可站立放大书写),悬肘,执笔略高,临习字径比原作略大,笔宜用兼毫,笔锋比写二王一路行草略软略长。虽是坐姿,也要多体会“挥运”的感觉。对字帖不熟悉时,不要轻易写整段甚至整行,而应该进行分解、拆开训练,这有助于抓住笔法核心。

自叙帖局部

2.先要学会“转”

临习伊始,应把“转”的训练放在首位,转之首要,在于中锋用笔,选择的纸要有合适的摩擦力,可备一张废纸,蘸墨后不可马上就写,需在纸上不断尝试,在废纸上挥运调整出相应的墨色以表现相应的质感。

自叙帖局部

通篇观察《自叙帖》,其浓重的墨色相对较少,干裂秋风而润含春雨的形质当是主体。对此略有体会后自然不必再在蘸墨问题上过于紧张或在废纸上不断调整,但蘸墨时毛笔入墨的角度、深浅还是要慢慢积累经验的。

“转”的关键在于脱开其他书体和小草的影响,敢于大量地使用转笔。由于大草是以使转为形质,所以不能只期待在蓄势之处发力,转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发力调锋,这就要求不能像小草那样发力后即快速地“转”。临摹《自叙帖》,有很多“转”,速度要比较慢一点才能写好。

3.抓住阶段时间内的主攻方向

对笔法有了体会,就可以进行字组和整行的训练了,这一步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大量连绵萦绕,中间肯定也是需要断开的,但要突破单字概念,不能以字作为断开依据。断开的笔画之间也要以“势”相连,不熟练时可用空中抢笔的方式接气。

罗小松临《自叙帖》局部

《自叙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夏云多奇峰”“屋漏痕”,艺术元素极其丰富,变幻莫测,而且难度极大,对这些书法美学元素没有充分认识,就贸然通临,极易写坏手。这时,最好采用单因素临摹。

所谓的单因素临摹,就是在临摹时,把其中一种艺术元素放在首要位置,暂时弱化其他元素。如意在字的大小对比时,就把大小对比放在首位;意在训练行间摆动时,就把行间摆动放在首位,其他尽量顾及。如此举一反三,自主设计练习,问题就会简化许多。

自叙帖局部

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原章法临摹时,容易出现把《自叙帖》“写匀”的情况,即字的大小区别不大。这时就需要调整挥运的幅度,比如同是挥运,小字幅度小,大字的幅度必须要足够大。《自叙帖》的线,主体无疑是细的,临摹或者拟作时似不宜将线写粗,这样不易体会其“折钗股”的“遒劲”之力。

自叙帖局部

体会《自叙帖》的草情草意,读帖也是至关必要的,读帖是体会范本的过程,将范本读懂了多少,才有可能临对多少;临习时的速度总体相对较慢,进行临创转换时,速度可以稍微快一些。

在借鉴《自叙帖》书风进行大幅草书创作时,不能一味强调曲线,必须有足够合适的直线与之配合,把草情草意随机生发的《自叙帖》精神贯穿到实际创作中,这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极难的。

学书法,字帖的版本很关键,在此推荐一本怀素自叙帖,印刷相当清晰

怀素自叙帖(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35.5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pple4-chn.net/afhzz/692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2